石頭山變成“花果山”前南峪村走出致富路
發(fā)布時間: 2017-09-12 09:37:49 |來源:新華社 | |責任編輯: 孟君君
炎熱的6月,在通往太行山深處的河北邢臺前南峪村蜿蜒的盤山公路上,放眼望去,滿山的果樹仿佛結出了一只只棕色福袋。近看發(fā)現,樹上的果實絕大多數被小巧的牛皮紙袋包裹了起來。只有零星幾個未套袋的青色果子顯示,這是蘋果樹。
這項蘋果套袋技術由河北農業(yè)大學已故教授李保國幫助這里的果農研發(fā)的。到了秋天,套袋蘋果又大又紅,為村民帶來了長效收益。郁郁蔥蔥的蘋果樹中間還夾雜種著長葉子的板栗樹,板栗是前南峪的主要果品。村民自70年代末就開始種植板栗,但當時每棵平均產量只有1公斤。近年來,村里采用了李保國教授花3年時間研究出的“雙枝更新修剪法”,通過更新修建,集中了養(yǎng)分,提高了質量,年產量由最初的7萬公斤增加到40萬公斤。
林果業(yè)是前南峪村的第一產業(yè)。近年來,前南峪通過生態(tài)治理、科技支撐、發(fā)展觀光農業(yè),將山區(qū)建設成了融合生態(tài)效益與經濟效益的“花果山”。目前,全村共有果樹30萬株,人均210株。2015年,僅果品一項年人均收入就達到6800元,占綜合人均純收入的57.6%。
前南峪的果品生產基地中還引進了國外優(yōu)新品種20多種,包括美國葡萄、烏克蘭櫻桃、凱特杏、樹莓、澳大利亞油桃、歐洲榛子和薄皮核桃等。每年3月至11月游客都能采摘鮮果。去年,景區(qū)接待游客60余萬人次,旅游門票收入960萬元,旅游帶動收入1860萬元。
46歲的前南峪村村民王海書曾告訴記者,從荒山到“花果山”,有了好風景,就等于栽下了“搖錢樹”,能賣鮮果,又能賣風景,這歸功于政府的山體綜合治理和生態(tài)經濟溝建設。
過去,前南峪是遠近聞名的窮山村。前南峪的山是由巖石構成的光山禿嶺。1963年一場暴雨把山上沖個精光,村莊房屋也被沖塌。多年來,前南峪人從上往下、一條溝一條溝地治理光禿禿的石頭山。他們在堅硬的巖石上用鋼纖開鑿至少1米深的坑,裝上炸藥,用雷管引爆,把巖石崩成碎塊,用于壘造梯田壩沿,再栽上樹木。
川道楊柳青結合、溝坡干鮮果結合、山頂松柏槐結合,村民把曾經的“不毛之地”變成了“太行山最綠的地方”。據前南峪村前支部書記郭成志介紹,目前,全村32座山頭、10條大溝、72條支溝8000多畝山場,林木覆蓋率達90.7%,植被覆蓋率達94.6%。
缺水是前南峪經濟發(fā)展的一大制約因素。村民通過各項工程,把天上的水蓄起來,把地面的水攔起來;同時引進世界上先進的節(jié)水設施,發(fā)展噴灌、滴灌、管灌,節(jié)水灌溉面積達到3000多畝。過去一方水只能澆10棵樹,現在至少可澆30棵。
前南峪村還著力發(fā)展果品深加工,投資3860萬元建立果品加工廠及冷藏庫,主要產品包括真空即食板栗,并注冊“前南峪”果品系列品牌。此外,前南峪村正與天津科技大學合作研發(fā)板栗粉、板栗飲料、板栗酒等系列產品。農產品加工與生產形成產業(yè)鏈條,促進產業(yè)化經營。(新華社記者馬倩、楊帆)
相關新聞
新聞熱圖 >>更多